未分類

奈米馬力強 省油篇後續追蹤

2006.09.12  作者:車訊網  

  • 0
  • 分享

圖:Eric
奈米科技是21世紀最具突破性的技術,將是自全球產業革命以後影響最深的科技。奈米(Nano)的特點就是細微,1奈米與我們毛髮直徑相比還小1000倍,肉眼根本看不到。奈米技術是一種用單個元子、分子來製造物質的技術,現在已發展至「生化」、「醫療」、「電子」、「材料」、「機械」、「化學」等各項領域,廣泛的運用其微小技術,提高品質,倍增其可靠度和附加價值,減少資源浪費,對於日漸沒落的傳統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看不到不代表沒有
認識遠紅外線


        1800年德國科學家賀些爾利用三菱體,發現太陽光中紅外線外側圍繞著一種用肉眼無法看見的電磁波,對人體及有機物相當有益處,將之稱為生育之光。經過東西方學者不斷探索,企圖將此上帝恩賜的光源,運用於人類日常生活之上,數十年來日本成效最為卓著。1980年經由日本醫學界在6000多件臨床成功案例後,終於正式列為醫療保健工具,隨後先進國家相繼採用於各種領域,20餘年來,遠紅外線產品充斥市面,良莠不齊,價格動輒數萬至數十萬,讓人望而卻步,上帝的恩賜變為浮濫,教世人無法了解與分享。以現有知識而言,光源中的α射線、X光線、紫外線、可見光、近紅外線、中紅外線,因波長較短,會讓人產生灼傷、燙傷、甚至得皮膚癌,且會使眼睛的水晶體變性,如:一般的暖爐、火把、電爐、電毯,都屬於有害的光源,而所謂「上帝恩賜的光源-遠紅外線」波長較長,在5.6~1000μm之間,照射時會產生放射、穿透、吸收、共振等效果。而本篇報導的主角奈米馬力強晶片環保省油組即是依此原理,利用1900℃高溫將4種貴金屬緊密附著的陶瓷晶片,安裝於車輛的汽油油軌和進器歧管上,利用產品本身散發的波長,將燃油與空氣迅速進行分子化,使油軌內的油料易燃率提高、進氣歧管內的空氣密度增加,進而提昇整體燃燒率。對於車輛而言,混和氣燃燒率的提昇即意味著馬力增強、扭力增強、積碳產生量降低、怠速穩定、抑制引擎震動和省油等,這些都是開車族最關心的議題。

        如鼎科技廖副總表示,市面上省油產品的原理主要可分為4種,一為利用磁鐵從新排列汽油分子的正負極,但磁鐵遇高溫便會消磁的特性,使這類產品的省油效果通常只能維持3~4個月。二為陶瓷粉,為坊間早期研發的遠紅外線省油產品,但問題在於釋放遠紅外線的陶瓷粉為了製做成能纏繞於油管上的長條狀而混合於橡膠中,眾所皆知的遇熱老化、硬化等變質問題,使得該型省油產品只有3~4個月壽命。三為逆電流,逆電流說穿了就是利用電容或電感搭配IC電路板的迴路設計,來達成穩壓整流的效果,而電容內部構造為兩層以上金屬箔和介電質所組成,具有快速充放電、彌補電瓶效能不足的功能,純電容式的逆電流優點在於價格低廉,但若買到品質不佳或負載量(法拉值)過低的電容時,除效能不好之外,嚴重時甚至會發生電容毀損的意外。換句話說,穩定電流電壓確實能對省油、提昇馬力有所幫助,但電容品質與超載問題,卻伴隨著意外風險,使用此類產品需做好防範措施,如:保險絲、散熱風散、耐熱外殼等。而如鼎科技的產品屬於半導體電熱膜晶片,靠得是引擎啟動後的熱度,強化「奈米20」釋放遠紅外線的速率,將空氣與汽油混合後,透過放射、穿透、共振的原理,達到每秒286000次的共振頻率,瞬間將混合氣細小化、微分子化同時還能增加含氧量。若能同時添加奈米引擎活化液(NES),透過機油油路,將活化液帶到各機件,藉著奈米化的細小分子,瞬間滲透入磨損的活塞、汽缸壁,填補金屬表面,形成保護膜,減輕機件磨耗、減緩引擎吃機油與抖動的狀況。

七天省油考驗
道路行駛實測


        拜訪完畢後,廖副總提供一組馬力強晶片及陶瓷活化劑做測試,小編對自己長期代步的喜美三門K6自然是非常熟悉,任何產品有效與否只要裝上這台車都能清楚察覺。首先按照說明書,將奈米馬力強晶片裝於進氣歧管和油軌上,然後為了添加陶瓷活化劑,順便換一組普通的10W/40 SL機油,便以小編最常往返的二高汐止、土城交流道及慣用92無鉛汽油做測試,條件為平均時速90~110km/h、92無鉛本月油價27.9元/升,加300元跑到油燈亮,油耗比為105公里:10.75公升,相當於每公升跑9.77公里;加裝奈米馬力強晶片及加入活化劑後,其餘條件相同下,300元可跑到116公里油燈才亮,相當於每公升跑10.79公里,比起未加裝時,每公升多跑1.02公里,以3600元的建議售價而言,表現還不錯。坦白說,加裝奈米馬力強晶片和陶瓷活化劑後,動力並無明顯提昇,倒是引擎抖動與噪音有人體可感受的感善,看來陶瓷活化劑確實有修補汽缸的作用,想起七天前,廖副總用高梁酒向我們做的試驗,燒喉嚨的特級高梁口感竟淡如三八高梁,隨即到排氣管抓一把廢氣聞聞看,咦~真的比較淡了耶!遠紅外線這東西還真神奇!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