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智顯 設計/楊春 |
主要客層皆鎖定在後座買家的長軸旗艦,向來是德國三大高級品牌的拿手好戲,而正當S-Class、7-Series與A8皆以全新世代產品向事業成功的層峰人士招手之際,近年不斷提昇高級品牌定位的Lexus,也推出全新大改款的LS車系,整體設計風格更加科技化、運動化,並以唯一日系長軸旗艦之姿重新加入戰局。 |
A8L的內裝設計感十足,各項按鍵與開關配置皆相當就手,組裝品質與用料水準更讓人難以挑剔。 | 740Li的內裝在導入i-Drive後,中控檯的按鍵數量大幅減少,所有操作幾乎都需透過i-Drive來控制。 |
提到旗艦房車,相信多數人的直覺反應仍是S-Class與大七兩者之一,至於A8則似乎成為非主流的品味代表,雖然韻味十足,其品牌的高級形象卻始終無法與前兩者相抗衡。但對於作為形象代表的旗艦車款而言,德意志三大高級品牌無不傾盡全廠資源打造,並融入自家造車理念來強化其獨特性,以滿足此級距買家極為挑剔的眼光。 | |
將這三部長軸旗艦房車擺在一起,再對照其車身尺寸數據會發現一個相當有趣的事實,外觀最為厚實的740Li車長其實是最短的一部,寬扁的A8L略長一些,流線且富運動風格的S350L車長甚至還到達5206mm。當然,前後不足30mm的車長差距要精確地以肉眼分辨是近乎不可能的事,但有趣之處在於透過設計師的巧妙安排,看似簡單的線條交錯竟可創造出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 具體一點來說,車身肩線最低的A8L在視覺重量感上原應較低,不過在Single-Frame大開口水箱護罩的搭配下,卻有著極具魄力與前衛風格的車頭造型,而以圓潤弧線構成的車尾雖不免俗地用上鍍鉻飾條點綴,但整體造型仍忠於Audi的極簡風格。小改款後的740Li在現實銷售壓力下,頭尾燈造型回歸較為傳統的型式,不過最為特殊的雙層式尾廂線條則被完整保留,加上相當厚實的C柱使得740Li看來更為穩重。至於S350L的評價則較為兩極,大改款後極為流線的車身輪廓與此級距少見的外擴輪拱設計,較前代車型足足年輕十歲有餘,對於保守派買家來說尺碼雖然更加放大,但就外觀來看反不如前代車型氣派。 由於不約而同地用上多媒體整合系統,因此三部旗艦在中控檯總成部分的設計皆相當簡潔,其中A8L自半懸浮式中控檯向下傾斜延伸而出的中央扶手,使包括堅持傳統的落地式排檔座、空調總成與MMI旋鈕等裝置操作起來更為就手,顯見原廠對於人因工程部分所下的苦心,高水準的組裝品質與其他兩位對手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740Li與S350L的內裝架構則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尤其是同樣移至方向機柱上的撥桿式排檔,及主要皆以大型旋鈕控制的i-Drive/Comand系統,或許該說雙B在設計走向上已有某種默契了吧! |
S350L在內裝架構上與740Li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但以圓弧為主的線條設計在視覺效果上較為柔和。 | A8L的後座設計導向不甚強烈,略短的椅面讓人質疑長途行駛時的舒適度表現。 |
此次集結的三部車皆為該車系中的主力車型,A8L雖然排氣量最小、動力輸出亦最低,不過在採用ASF鋁合金車體技術的車身重量僅有1740kg,比起兩位對手輕了快200kg,馬力重量比甚至還低於S350L。採用此級距少見前驅設定搭配CVT變速系統的A8L在起步反應上最為迅速,油門輕點即可讓車身向前帶出,740Li與S350L則相對溫和許多,中後段加速才能看出大排氣量與後驅設定的優勢所在。 為達最高水準的行路舒適性,A8L與S350L皆運用電子控制的主動式氣壓式懸吊結構,前者可透過MMI介面自行設定四種懸吊模式,後者則與Comfort/Sport(Manual)換檔模式連動調整,740Li亦於後懸吊採用氣壓式設計。三者在行路表現上都有令人滿意的演出,其中A8L的路面回饋最為紮實,將懸吊切換至Dynamic模式後的彈跳感也最為明顯。此外,在後座表現上,A8L雖與其他車種同樣具有獨立電動調整功能,但略短的椅面對於大腿的支撐性不足,中央扶手亦無任何控制按鍵,不過後座獨立雙區恆溫則稍微扳回一成。 740Li與S350L的減震筒作動極為柔順,對不平路面的處理更為細膩,轉彎時的車身側傾亦有良好抑制,不過即使切換至Sport模式,S350L的懸吊設定仍顯得十分軟調,與極為運動化的外觀似乎不太搭調。在後座表現上,兩者表現同樣不分軒輊,寬大柔軟的座椅對整體舒適度有加分效果,且740Li更擁有通風加熱功能,可惜後座的i-Drive與Comand皆被列為選配,科技性與豪華度相對打了折扣。 |
三者中動力最強的740Li在行路表現上仍以舒適為主,後座更獨有冷熱通風功能。 | 在外觀設計上具有最強烈的運動風格,但整體舒適度表現卻是三者中最高。 |
規格表 | |||
車型名稱 | Audi A8L 3.2 | BMW 740Li | M.Benz S350L |
引擎型式 | V6 DOHC 24V | V8 DOHC 32V | V6 DOHC 24V |
排氣量 | 3123c.c. | 4000c.c. | 3498c.c. |
缸徑×衝程 | 84.5×92.8mm | 84.1×87.0mm | 92.9×86.0mm |
壓縮比 | 12.5:1 | 10.5:1 | 10.7:1 |
最大馬力 | 260hp/6500rpm | 306hp/6300rpm | 272hp/6000rpm |
最大扭力 | 33.7kgm/3250rpm | 39.8kgm/3500rpm | 35.7kgm/2400~5000rpm |
前懸吊系統 | 雙A臂四連桿 | 麥花臣 | 四連桿 |
後懸吊系統 | 梯形連桿 | 多連桿 | 多連桿 |
電子輔助 | EDL/ASR/ESP | DSC/DBC | ASR/ESP/Adaptive Brake |
輪胎規格 | 255/45/18 | 245/50/18 | 255/45/18 |
傳動方式 | FF | FR | FR |
變速系統 | 七速手自排 | 六速手自排 | 七速手自排 |
Gear | Ratio | Ratio | Ratio |
1st | 12.000 | 4.170 | 4.377 |
2nd | 7.300 | 2.340 | 2.859 |
3rd | 5.450 | 1.520 | 1.921 |
4th | 4.280 | 1.140 | 1.368 |
5th | 3.300 | 0.870 | 1.000 |
6th | 2.440 | 0.690 | 0.820 |
7th | 1.860 | 1.860 | 0.728 |
終傳比 | 43.900 | 3.640 | 3.070 |
前煞車系統 | 334mm通風碟 | 338mm通風碟 | 338mm通風碟 |
後煞車系統 | 334mm通風碟 | 335mm通風碟 | 335mm通風碟 |
長/寬/高 | 5192/1894/1455mm | 5179/1902/1484mm | 5206/1872/1473mm |
軸距 | 3074mm | 3128mm | 3165mm |
輪距 | 前1629/後1615mm | 前1578/後1596mm | 前1600/後1606mm |
車重 | 1740kg | 1935kg | 1925kg |
0~100km/h | 7.9秒 | 6.9秒 | 7.3秒 |
極速 | 250km/h | 250km/h | 250km/h |
售價(萬元) | 369 | 455 | 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