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企劃

什麼是「RV」?
RV風潮前~1960年代「原始RV」的雙排座椅皮卡車及輕型廂車

2024.12.10  作者:MOBY   圖片來源:MOBY

  • 0
  • 分享

目次
●在日本的「RV」原點~回溯至1960年代
●後世所稱的「RV」,其實在過去的日本相當普遍
●原始的RV經典車型輕型廂車
●從Bongo引發熱潮,1960年代已經擁有了大量的MPV
●連Crown都有!幾乎與乘用車無異的原始皮卡車
●不像吉普車那樣追求硬派和強悍

在日本的「RV」原點~回溯至1960年代


RV=給人的印象是包含越野車在內的SUV,在1990年代的RV熱潮中變得根深蒂固,但實際上這個範圍相當廣泛……圖片是充滿粗獷越野車風格的第二代Nissan Patrol(1960年)

即便到現在,偶爾還能在販售店的傳單中看到「RV」這個詞彙,對於年輕讀者來說,可能並不太清楚這個詞的意思,甚至那些曾經聽過這個詞的讀者,也未必能夠準確理解其含義。

「Recreational Vehicle」,簡稱RV,雖然是外來語,但在日本曾把轎車、跑車、小型雙廂車等舊有車型以外的「新世代車型」通稱為RV,然而隨著SUV的崛起,很多人誤將RV等同於SUV。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在RV出現之前,到1960年代為止那些「若放在現代,也許會被稱為RV的車輛」有哪些吧。

後世所稱的「RV」,其實在過去的日本相當普遍


從後來的Domingo等車型來看,Toyota Miniace Coach

RV原本其實是「將曾經被視為工作用車的車輛,變得更具時尚感與可乘坐性」,而不是大家常誤解的那種堅固的越野車或者造型上像越野車的跨界SUV = RV。

實際上,RV所包含的範圍相當廣泛,除了越野車和SUV外,還包括了MPV、旅行車、高頂廂型車(包括更高車頂的超高頂廂型車)、皮卡等各式各樣的車型。

換句話說,直到1991年泡沫經濟時代之前,「轎車」這類當時的「標準個用車」,「轎跑」這類當時的「經典運動車」及「個人車」這類當時的「小型雙廂車型(包括掀背車)」之外,所有新世代的車型都可以說是被定義為「RV」。

那麼為什麼這些新世代的車型會大賣呢?原因在於1990年代這股爆炸性擴展的浪潮,其實也代表著過去的「非常識」變成了現在的常識,原本被視為工作用且略顯貧窮的車型,也可以變得時尚且引人注目…這是一種價值觀的逆轉與多樣化。

此外,隨著國產車性能提升,這些曾經被視為工作用的車型,儘管較大較重,但也具備了足夠的動力性能。且只要不為了競速而把車開到極限,這些車型完全可以成為「有趣的車款」,讓人享受駕駛。

總結來說,從動力性能的角度來看「RV的原型」所代表的工作用車,其實從過去就已經在日本大量存在…不,應該說,在私人擁車輛普及前,工作用車反而是當時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遍的車型。

原始的RV經典車型輕型廂車


第一代Mazda Familia Van是1960年代初期輕型廂車的傑作,當時各大車廠都在拼命製造這種「酷炫的輕型廂車」

在RV熱潮的初期,最先面臨「價值觀轉變」的應該是旅行車。

擁有寬敞的貨艙,舒適性與乘用車相當,這樣的原型當然是工作用的輕型廂車,只要搭載強勁的引擎,稍微妥協一下貨艙空間,提升後座舒適性,就能成為一輛真正合格的旅行車;若是加強懸吊系統,還能變成一輛運動旅行車。

在1960年代後期的機動化(即汽車成為生活必需品)之前,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占領日本的GHQ(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於1947年批准日本有限度地重新開始生產國產車,從那時起,基於卡車底盤打造的廂車就開始出現。

那時,乘用車還需要在堅固的車架上加裝車體,經過這段時期後,到了1950年代中期才正式出現「專用設計的乘用車」,並且出現了大量與乘用車基本設計相同的輕型廂車。

那時候,國民還未普遍擁有私人汽車,自營業者當然是以這種車輛為工作工具,而一般企業也會考慮到員工的工作便利性和福利,在假日就能合理地把這些工作用車當作私家車使用,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筆者的父親大約在1976年左右才買了第一輛自用車,在那之前父親都是用貼有公司標誌的輕型廂車通勤,這輛車有時也當作家庭用車,但卻也成為了無法擁有自用車的貧窮象徵(而且父親在一家小公司裡還是管理職!)。

當然,製造商也會認為「反正輕型廂車的旅行車版本已經在出口了,那就直接在國內販售吧」,但「後面有寬敞貨艙的車是工作用車,為貧窮的象徵」這種印象依然無法抹去。

其中也有像Honda L700(1965年版及排氣量擴大版的L800)這樣,搭載來自運動跑車DOHC引擎的「運動輕型廂車」,或者像Crown、Cedric、Gloria這樣的「高級廂車/旅行車」,不過這些並未成為主流。

現在,還是有一些經典車將老款輕型廂車改裝得既酷又時尚的例子。但如果看當時的銷售數據,這類情況顯然並不是大多數。

從Bongo引發熱潮,1960年代已經擁有了大量的MPV


第一代Mazda Bongo擁有一款三排座椅、8人座的「Coach」版本。

現今的MPV,通常使用前驅低底盤的乘用車平台,配備6~8人座三排座椅,並以寬敞的車內空間為賣點,而這些車型的原型出現稍晚於輕型貨車,並且是自從無引擎蓋重視全長的廂型車身平頭式卡車出現後才開始發展。

在1960年左右, 800~900CC等級有小型廂車Hino Commerce及輕型商用車Kurogane Baby、Subaru Sambar(第一代)存在。當時,Commerce已有了10人座旅行車,Sambar也在其目錄中強調了4人座旅行車的舒適性。

儘管這些車型擁有可承受重量過載的堅固底盤和懸吊系統,設計本身也適應了當時日本道路不完善的環境。在崎嶇的路面上行駛,裝載物品的輕型貨車往往會損壞貨物,因此,採用四輪獨立懸吊系統來提供更好的行駛穩定性,這樣的設計其實比傳統的乘用車還要適合作為乘用旅行車使用。

當然,既能搭載乘客又能裝載貨物的能力一直都非常重要,而將這一能力引入休閒用途的車型是1966年Mazda Bongo。

和Volkswagen Type 2及Sambar一樣,Bongo採用了後置引擎設計,並且能夠為車內後排座椅提供舒適空間,特別是在當時前輪沒有傳動軸的情況下,第二排座位幾乎是平的且足部空間寬敞,駕駛座離引擎很遠,駕駛起來更加舒適。

以至於後來的所有單廂平頭式車型都以「Bongo」來統稱。隨後,Mazda逐步將焦點轉向轉子引擎,並由Toyota推出了第一代Hiace Wagon(1967年)和800cc的Mini Ace Coach(1968年),這些車型也成為了經典。

此外,三菱在1969年推出了第一代Delica Coach,Datsun(Nissan)也推出了Sunny/Cherry Cab Coach等車型,各大車廠非常熱衷於「平頭式單廂車型的三排座位MPV」的發展。

雖然並非平頭式單廂車型,1964年推出的短引擎蓋1.5廂Datsun Cablight  Coach卻是「國產首輛配備滑門的MPV」(僅副駕駛座側後排配備)。

當時,這類車型更多的是用作接送小巴,而非純粹的休閒車型。但可以說,MPV無疑是國產最具發展潛力的原始RV之一。

連Crown都有!幾乎與乘用車無異的原始皮卡車


第三代Crown車型曾經有過雙排座皮卡車型……除了沒有後座車門,外觀幾乎與轎車相似。

到了2024年,為了回應日益多元化的消費者需求及「如果這樣的車型在日本也能販售,肯定會有市場!」之呼聲,讓Toyota Hilux和三菱Triton等皮卡車型依然在市場上有穩定的需求。然而,在過去皮卡車與輕型廂車一樣,也曾經是家庭車的一部分。

當然,單排座的皮卡最多只能搭載三人(通常是帶有長椅座位和柱式換檔桿的設計),但如果是雙排座,那麼車內便有兩排座位可以容納6人,完全可以作為轎車的替代品。

因此,各大車廠在宣傳中,往往會把皮卡車作為一種商用和客用兼用車來推廣,並且在廣告中展示年輕人全車搭乘的熱鬧場面,甚至會邀請女性出現在廣告中,以突顯皮卡車作為「乘用車的便利性」。如果忽略掉其缺乏越野形象的部份,這樣的皮卡車其實和現代運動型皮卡非常相似。

第三代Crown車型(1967年上市)也推出過雙排座皮卡版本,這款車型的駕駛艙後方有一個隱蔽的貨台和篷布,外觀幾乎與轎車相同。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卡市場逐漸偏向輕型車,後者不僅更像轎車,還能防止貨物被雨水淋濕,因此轎車型皮卡逐漸被淘汰。

日本的乘用車型皮卡,或許受到美國Chevrolet El Camino等車型的影響,但像本家那樣配備大排氣量V8引擎和運動化車艙的「運動型皮卡」需求在日本並不常見。

因此,直到1970年代這類車型在日本市場的流行反而受到美國逆輸入風潮的影響,小型越野車的運動型皮卡成為了長期受歡迎的車型。

不像吉普車那樣追求硬派和強悍


搭載DOHC引擎的Honda L700,強調能夠應對高速公路時代的需求,這樣的車型首先是被要求具有「能夠正常巡航於高速公路的商用車」的性能, 1960年代原始RV可能就是如此。

這些原始國產RV,即便放到後來的時代,仍然會被稱作「相當於RV的車型」,而且在復古車改裝中,經常被打造成帶有懷舊風格的RV車。當時,「休閒車(Recreational Vehicle)」這樣的需求尚未出現,這些車型的需求更偏向於輔助家庭使用之需求。

此外,或許是受到美國和歐洲的影響,日本也開始嘗試尋找類似車型的需求。然而,到了1970年代,儘管車廠的提案依然如舊但日本市場卻開始展現出其獨特的發展方向…不過這一切還是有些太操之過急,這部份的故事將留待下次繼續分享。


原文出處:「RV」って何?RVブーム以前~1960年代までの「原始的RV」ダブルキャブピックアップトラックやライトバンたち【推し車】
想看更多:MOBY

關鍵詞: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