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樂活在新竹 節能減碳從「行」開始

2010.08.26  作者:李冠瑩+圖/王澤偉  

  • 0
  • 分享
世界科技城市聯盟(WTA)會員大會,9月1日至4日即將在新竹市舉行,屆時將有12國、29個城市委員參與這二年一度的盛會,並就各城市間的科技經驗進行分享與討論,希望發展高科技的同時,也能追求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在此次「面臨全球氣候變遷之科技城市之永續發展」的主題下,新竹市也將「綠色生活」作為發展重點之一,其中,「行」的環保更隨著節能車款的風行而逐漸成為一般民眾注目的焦點。
 
 
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的最大來源仍是工業排放,但是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交通運輸部門平均超過20%的排放量更是無法忽略的來源之一。政府除了發展替代能源,同時也發展綠色運輸系統,一方面舒緩汽機車的使用與成長,更希望能提升運輸系統的能源使用效率。
 
新竹市長許明財表示,為實現低碳城市的目標,將從鼓勵使用低排放載具開始。除了和中央政府共同補助市民購買環保車款外,也希望能在中油加油站、車商服務處、各修車廠等據點,設立充電站及電池更換站,讓民眾可以即時使用;未來新竹市的住宅興建前,除須符合綠建築的需求,住宅中也須加裝充電設備,真正落實綠色生活。
 
 
本次WTA的大會交通工具採用由Luxgen提供的電動車,新竹市也將配合中央政策,汰換市內的高碳排放車款。新竹市長許明財強調,「新竹市將從公務車開始,優先更換為油電混合車;大眾運輸部分也會慢慢更換為環保車款,並且減少汽機車的怠速狀況,改善民眾的交通環境。」
 
「節節高升‧玻光四射」作品以樸質鐵材結合玻璃形成強烈對比,配上霓虹及LED光點,並以人的造形出發,並運用抽象手法,讓作品隱約中可看出玻璃長髮、大耳等,給予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
 
 
但新竹市長許明財同時指出,目前新竹市約有41萬人口、28萬輛摩托車,其中有5~6萬輛是屬於高污染的二行程機車,因此汰舊換新勢在必行。目前已交由新竹市環保局擬訂獎勵辦法,希望能從補助開始帶動環保車款的更換,在後年以前達到淘汰1/3以上舊機車的目標,並在市長任內完成電動車的普及。而為了配合綠色運輸發展,明年底前市內所有照明燈具,包括紅綠燈在內,都將改為LED照明,並配合太陽能及風力等低碳發電,從源頭開始做到節能減碳。
 
除了今年主辦WTA會員大會外,明年年底前取得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城市」認證也是新竹市的目標之一,除了用科技豐富人類生活,市民的健康及文化發展也成為未來新竹市的施政重點。
 
2010國際玻璃藝術節的主角人物「Q寶」。
 
 
新竹市長許明財表示,每周三騎自行車上班、吃素食是他為低碳及健康城市而付出的努力。為使市民生活更樂活悠閒,市內除規劃不少徒步區,自行車更是綠色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新竹市將舉辦「金巷獎」活動,希望市民以里為單位,選出最具特色的巷子串聯,成為更貼近新竹在地的自行車道,除豐富市民生活,也更方便遊客深入認識新竹。
 
另外,新竹市政府在十七公里海岸、青草湖等風景區均有自行車道的規劃,十七公里沿海風景區的租車點並提供了電動自行車供遊客選擇。目前自行車道已和新竹縣、苗栗縣連接,未來更計畫將自行車道擴展到新竹科學園區,不僅結合休閒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也讓新竹市的自行車交通更發達。
 
新竹市長許明財強調,「低碳城市」是目前全世界都市發展的共同目標,新竹市為配合國內的低碳政策,除了於環保局設立低碳中心,從推廣低排碳運輸工具及校園素食日開始,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到最低,更計劃更新環保垃圾袋、重新整理舊垃圾掩埋場,多管齊下讓新竹更環保。
 
國際玻璃藝術節展出的戶外裝置藝術「對話」。作者以人的造形為主,相對兩只瓶子暗喻人與人的「溝通」互動關係,並結合鋼筋水泥、玻璃,再配上LED燈光,希望民眾能與作品「對話」。
 
 
氣候變遷議題持續發燒,全球暖化現象更是不停的提醒著人類,「進步」正一步步的破壞賴以維生的環境,使得我們不得不正視因為高度發展而對地球帶來的傷害;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代,「節能減碳」也變成了全民運動,希望能在科技進步與環境維護間找到最完美的平衡。而「科技城市」就肩負著帶領世界進步,同時解決環境問題的重任。
 
新竹市藉由城市交流的機會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而藉著有「台灣矽谷」之稱的科學園區在LED、太陽能、生物科技等的發展創新,新竹市也成了台灣的高科技重鎮。但綠色城市並非一蹴可幾。新竹市將從生活周遭做起,務實的從汰換高污染工具開始降低碳排放,落實市民的綠生活,進而擴展到都市建設,尋求科技城市永續發展的福祉。
 
國際玻璃藝術館展出的「都會圖騰」系列,利用玻璃的透光性、折射性、與顏色多樣性,以原始藝術的概念性色塊創造出近似原住民風格的圖騰,依不同的創意,刻意堆疊,形成壯觀的玻璃都會圖騰。
 
 
除了與科技合作發展綠色運輸、推動綠色生活外,新竹市持續往「科技花園城市」的目標前進,同時希望透過舉辦國際會議,能讓世界看到台灣在科技城市尋求永續發展下付出的成果,並且作為台灣其他城市發展的指標,共同為人類的未來努力。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