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早期的氣冷卻系統 就是因為這個優點,被摩托車保留下來了
2018.07.01 作者:cms-carnews

▲利用構造簡單和減少重量的優點,摩托車引擎都使用氣冷式,加上外露的表面能加快散熱。
早期的汽車引擎是以氣冷式冷卻系統為開端,因為構造比起水冷卻系統還要簡單,製造成本很低,而當時的水冷卻系統的造價非常高,只應用在輪船引擎或螺旋槳飛機引擎上,隨著水冷卻系統被改良,這項技術也逐步取代氣冷式冷卻並主導汽車領域。
▲氣冷卻系統沒有水冷卻系統複雜,只在引擎外圍佈滿鋁製散熱鰭片,利用大風扇吹掉鰭片上的熱能,構造很簡單。
比起水冷卻系統,氣冷卻系統的設計是將引擎本體外(包括氣缸頭)佈滿鋁製的散熱鰭片,外加一個大風扇,利用簡單的強制對流形式對著鰭片散熱。為什麼要佈滿著散熱鰭片呢?其實是為了製造大表面積將引擎的熱能分散到周圍,避免某個區域的過熱而造成燃燒室的爆震。雖然這種散熱模式沒有水的輔助,但不怕在寒冷氣候被凍結的危險,簡單的構造還能減少引擎室的重量,適合小排量的引擎,因此在摩托車的世界一直被延續下來。
▲早期保時捷911的水平對臥六缸引擎,每個汽缸都佈滿散熱鰭片,外加大風扇和油冷卻系統的輔助,利用車尾的真空帶提高散熱效率,堪稱氣冷卻系統的經典,可惜吃機油的代價太沉重而被迫停產。
而在汽車界,使用氣冷卻系統的時間最長莫過於保時捷911或福斯金龜車,工程師把引擎放在後面的目的,是利用車尾形成的真空帶(壓力差)把熱能快速帶走,比起前置引擎就不需要很大的散熱口,不過真空帶必須在很高速的狀態下才形成(空力套件的設計也是關鍵),一般道路上行駛的速度很難構成真空帶,因此工程師增設油冷卻系統,利用機油幫助引擎降溫,但必須付出非常吃機油的代價,不符合現今的經濟效益,逐漸退出汽車市場。
-
不是手排就不配稱作車! 過去只追求手排車型的人現在為何換乘自排車?...
-
小改款Civic e:HEV搶先亮相
HR-V e:HEV、ZR-V、Prelude有望Q3、Q4導入... -
【改裝實戰】Honda Civic EG K24A改(下) 機艙淨化最佳典範...
-
Lexus宣佈「RX」實施部份小改! 追求更高規格的靜謐性及舒適性能...
-
中華汽車準備逆轉勝!
蛇來運轉? -
Toyota「 Yaris」、「Yaris Cross」新增特仕車 「Z“URBANO”」!小改款強化標準配備...
-
重量級國產中型SUV首度亮相
Hyundai Mufasa第2季國內登場... -
隆重登場 Toyota Crown Estate
-
Suzuki「誤打誤撞」推出的車型? 在旅行車戰國時代中成為伏兵?...
-
Toyota發表「新型C-HR+」與「新型bZ4X」! 擴大電動車產品陣容,計劃於2025年後半年進軍歐洲市場...
FB一手車訊粉絲團
FB一改裝車訊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