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1970 Chevrolet Monte Carlo 釋放自由年代的靈魂

2014.08.01  作者:CARNEWS  

  • 0
  • 分享

文 陳峻毅 / 圖 Peter Wang / 車輛提供 馬克

以今日的眼光回顧60年代的美國,我們看到的會是相當陌生的社會和文化。越戰、嬉皮和迷幻搖滾、毒品和性解放,最重要的其實是不斷上演的反戰、反體制街頭運動。那是個反文化的革命時代,卻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認為最具文化色彩的世代。「自由」是那個時代的表徵,最終以1969年人類首度擺脫地球引力的登月行動達到最高峰。Chevrolet於次年1970年發表的Monte Carlo,以海濱小國摩納哥的奢華城市為名,充分展現了屬於60年代的汽車文化精神,而它的設計線條、動力規格,也等於為那段追求自由的歲月劃下了深刻的句點。

 

跨越40年的精神傳承
鏡頭前的這部美駒,應該算是台灣保持最完整的初代Monte Carlo。事實上,此車並非來自美國,而是由日本的前車主手中輾轉渡海來台,這也間接透露了日本玩家對美式車款的狂熱態度。現任車主馬克延續了這種精神,僅對某些便利性的裝置做更動,其餘皆盡可能保有原汁原味。年紀輕輕的馬克其實早先便有玩美式Chopper的經驗,因此對老車尤其是美式車款充滿熱忱,也知道面對這部比他年紀還長的四輪老靈魂時,該有怎樣的耐心和風格態度。這一點,從他的個人穿著上也可看出。六月的驕陽恣意在亮黑色與鍍鉻金屬的鋼鐵肌膚上撒野,預告了這個午後將充滿隨興的狂喜。

 

線條的存在溫度
拍攝此車的當天,也是筆者與Monte Carlo的首度邂逅。為了搭起過程中與車主的話題,我刻意將自己的第三代Pontiac Firebird開到相約地點。雖然分屬GM旗下不同品牌且年代相去頗遠,但仍成功騙得馬克的濃厚興趣(畢竟這可是咱六年級大叔當年的夢想),要求我載他至車體美容廠牽車。不過,我和攝影師卻是迫不及待想看到他那部風靡70年代的「男人的車」。

既長且寬闊的引擎蓋,是60年代末期GM吹起的跑車設計潮流,某種程度而言也定義了今日人們對肌肉車的美學概念。

見證GM工藝美學
要聊到Monte Carlo的設計風格,就非得提到Pontiac Grand Prix不可。話說GM當年原本以不同軸距來打造使用「A平台」的雙門跑車、房車和旅行車。然而在1969年,Grand Prix卻打破了這個規則,這部採用A平台的雙門跑車將防火牆之前的部份加以延伸,達到房車的車身長度。如此一來,便誕生了一部引擎蓋異常地拉長的跑車,而這種充滿肌肉感的設計也讓它大受歡迎。就某個角度而言,Monte Carlo可以視為Chevrolet版本的Grand Prix,它不只採用了後者的長引擎蓋設計,就連車身輪廓也分享了當年流行的「可樂瓶」造型(Coke Bottle Styling)──這種原本由飛機用以降低超音速阻力增量的設計,曾在汽車設計史發揮影響。

經典的箭頭形水箱護罩中央,鑲嵌著Monte Carlo著名的「盾與頭盔」徽章,散發著褪色後的質樸光輝。

另一方面,Monte Carlo援引了同時Cadillac Eldorado的外觀風格,而車身結構則大部份與Chevrolet Chevelle共用。當年的Monte Carlo的確充滿肌肉美感,不過對60年代的人們而言,他們並未意識到「肌肉車」的存在,反而是在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小眾化的性能玩家才感覺到過往那些大排氣量、大輸出車款及其造型的獨特性,因而刻意模仿。今日這部搭載5.7升V8引擎的Monte Carlo,在當時算是標準版而已,另外針對玩家推出的Monte Carlo SS 454,其搭載的7.4升Turbo-Jet V8引擎則擁有360hp強大輸出,另更配備運動化懸吊與寬跑胎。不過,在肌肉車已然式微的1970年,與Chevelle SS 454稱兄道弟的Monte Carlo SS銷售量只佔了所有Monte Carlo的3%。

 

美國老車的拗脾氣
第一眼見到Monte Carlo的美,任何人絕對都會說:「實車比照片還要漂亮啊!」的確,那種混合了奢華、簡約與粗獷的曲線,會讓人百看不膩。從攝影師一到駐車現場便拍將起來的亢奮心情,筆者更確認了自己的感受。不過,由於一件匪夷所思的「小」意外,讓我們有更多時間鑑賞此車的「外觀」。就在馬克為攝影發動車輛移好角度之後,順手關上車門的他卻發現:他把兩副僅有的鑰匙都丟在這部改裝為沒有外把手的車內了!平常不會發生的怪事,令人深覺車愈老真的愈有脾氣。總之,鎖匠花了兩個小時才搞定的過程,似是要我們好好欣賞它一番。於是,筆者認真端詳了雙圓頭燈、經典的箭頭形水箱護罩,以及保桿、輪胎的電鍍之美。那ㄇ字形輪拱、扁柱狀尾燈及可樂瓶腰身的肌理,更是60年代令人嘆為觀止的絕響。

此車的ㄇ字形輪拱、扁柱狀尾燈,以及可樂瓶腰身設計,是60年代美國汽車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的典範,但其實它融合了許多車款的靈感。

 

 
 

Wild on West Coast Highway
我們一路往西海岸前進,並且不設想目的地。不過,以這部吃油比喝水還快的舊時代怪獸,加上如今飆漲的油價,行駛里程就等於鈔票。儘管如此,5.7升Turbo-Fire V8引擎的聲浪魅力,仍令人禁不住愛上大踩油門的馳騁快感。與前幾期登場的1974 Chevrolet Corvette C3同源的這顆Small-block引擎,有著250hp/47.76kgm的輸出。位於車頭中央的大型風扇,在啟動當下即不斷運轉,透露如此大排量動力心臟所需的散熱功率。

5.7升Turbo-Fire V8引擎具有可輸出250hp/47.76kgm的實力,此外位於車頭中央的大型風扇,也表示如此大排量的引擎的確需要極高的散熱效率。

速度之外的靈魂飛馳
為了拍攝車輛動態,筆者無法親身享受高速駕馭Monte Carlo的感官樂趣,不過駕著Firebird緊跟在側,倒也用耳朵體會了這種屬於男人的天籟之樂。與Monte Carlo在台灣西岸的公路上馳騁,不需要刻意表現什麼,只需放縱心中的狂野,將旁人的注目拋諸腦後。事實上,只比Chevelle SS稍重的Monte Carlo,其加速性在當年是頗為驚人的,但與其駕著它競速,不如輕鬆展現它俐落超車後揚長而去的霸氣。可惜的是,這種令人上癮的感覺在下交流道進入市區後,便轉為頗痛苦的折磨。兩部美國大排量跑車在台灣城鎮的街頭,著實顯得大而不當。走停之間不斷與刻度拔河的水溫指針,幸而換得來往路人好奇羨慕的注目,不過真正的快慰還是擺脫車陣後往海邊直奔的時刻。前低後高的車身曲線,在我的眼前掠出一道令人動容的、完美的弧。

一體式的前座皮椅,其實透露了嬉皮世代的汽車車艙不只是乘坐功能,還是釋放慾望的空間。

經過改裝的方向盤搭配稱為Column Shifter的古典排檔桿,其實頗為協調,而懸浮式皮革中控檯與木紋三環儀錶板,則完全維持原有風貌。

人性設計的餘溫
在港口停駐之後,終於有機會瞧一瞧當年對雙門車艙豪華的定義。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體式的前座皮椅,令人會心一笑的設計,馬上在腦海浮現開放的花之世代的男女對車艙「舒適度」的多樣運用……以丈青色皮革為基調,呈現60年代GM用料的紮實。雖然方向盤經過了改裝,但位於其上的古典排檔桿,以及懸浮式皮革中控檯與木紋三環儀錶板的搭配,則完全原味重現。門板上的手搖窗把及上拉式門把,不僅滿溢古樸意趣,更在先前車門自動反鎖時,發揮了救命功能……這部雙門跑車有著類似房車的後座乘坐感,保養如新之餘殘留著當時年輕嬉皮族出遊嬉鬧的笑聲。皮革、鍍鉻和木紋,構成舊時代美國車的人文設計氛圍。我除了感動於這些細部安排的巧思與品味,更佩服歷任車主的細心照料。這裡面沒有當代汽車過度浮誇的幾何線條和多餘的科技配備,有的是人性對生活愉悅的嚮往,所表露的輕盈餘溫。或許對今日奔忙於狹小擁擠世界的我們而言,那已是生活中無法承受之輕。

門板上滿溢古樸意趣的手搖窗把及上拉式門把,在細部質感上也有用心。

 

向搖滾樂致敬
美國車的迷人之處,往往傳達著關於「大」的哲學。所謂的大字看似易懂,但在今日卻很難感受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大」是向量的、數據的抽象概念。大馬力、大加速力、大空間或大市場,指的都是關於數字的課題。然而,美國汽車工藝展現的「大」卻是一種感受、氛圍與氣勢。這些無法被量化的感覺,在阻斷了我們日常評論汽車(比如超跑)所慣用的審美惰性(比如輕量化多少kg或0~100km/h跑幾秒)的同時,也帶來令人困惑卻更真實的美學知覺:你說不出Monte Carlo有何驚人的數據,但卻覺得它的大氣之美壓服了周遭的存在。這一點,和搖滾樂頗為類似。從Elvis Presley以白人的民謠風格融合黑人的藍調和靈魂樂開始,搖滾樂的草根性創造了一種帶有美國特質的文化大氣。歐洲人嫌它粗俗,但英國佬卻和他們一塊掀起了60至70年代的搖滾狂歡。就在美國肌肉車達到鼎盛的時期,迷幻樂及其後的龐克也將搖滾推向高峰。自由、批判且自我顛覆是它的「大」之所在,而非節奏強烈與嘶吼。隨著70年代中期經濟與軍事上的挫折,能夠理解「大」美國的時代也過去了。流行音樂崛起,而存活的搖滾型式則速度愈來愈快、節奏愈來愈重,「大」的精神被量化的同時也就宣告衰退。肌肉車和搖滾,成為今日被緬懷的「經典」。然而,我們別忘了經典的存在意義,是為了某一天能甦醒為活生生的現實。奔馳的Monte Carlo才是真正的Monte Carlo。為此,守護經典的人們才繼續努力著。

 

短短20年間,美國車的設計便有了極大的轉變,而就像第三代Firebird紀念著Pontiac這個已死品牌的精神,Monte Carlo也象徵Chevrolet不復返的60年代。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