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全台獨家–A4 DTM廠車剖析

2011.01.12  作者:OPTION  

  • 0
  • 分享

房車外殼真方程式
傾力打造最高標準

以往德國房車賽所有參賽車輛均以市售量產車為基礎加以打造而成,不少車迷所熟知的E30 M3與190 EVO正是當年廝殺的最佳代表,隨著比賽規則逐漸修改後房車底盤也改為方程式設計,雖然底盤結構早已不是房車設計,但為了「房車賽」的宗旨因此外觀與空力套件設計仍舊維持市售車輛造型,因此所有參賽車輛一眼望去除了極為誇張的暴龜式樣,整體造型就像市售房車外觀一樣親切,而受限於DTM嚴苛的技術規則限定下,實際廠車與市售量產車除了外觀相近之外,二者之間早已沒有任何相關聯性,像2010年參賽的Audi A4與Benz C-Class正是「羊皮狼」DTM的最佳描述。

由於今年參賽隊伍均採用Audi與Benz兩大車型,在兩大車廠投入之下使得DTM賽事唯一的組別也成了兩車廠實力角逐戰,為了使得比賽立足點相對公平並縮小大小車隊財力與技術的差異性,因此所有車輛不論在電子系統、變速箱與輪胎等都是使用大會指定供應商與型號,向電子輔助裝置、四輪驅動系統等也都在比賽中被禁止使用。

今年DTM參賽車廠除了Audi與Benz兩大車隊之外,預計於2012年投入比賽的BMW車廠則將使得激烈場面更加豐富。

空力外觀增強下壓力
擾流設計牢貼地平面

既然DTM作為假面房車真方程式,對於空力外觀設計上幾乎以貼地飛行作為主軸,年產量僅個位數條件下使得每部成本都十分驚人,在天價製造成本的優勢下
使得全車空力外觀與車架均採用大量採用碳纖維材質,這不僅能使得車重有效獲得控制(1050公斤包含車手),搶眼而奪目的擾流設計更能看出空氣力學在賽場上的重要性。

就筆者實際在DTM上海站觀察中明顯發現以A4 DTM新舊車款為例,兩者在車頭空力套件設計上能夠看到極為相似之處,包含兩側提供下壓力的定風翼,下擾流則與平整化底盤相結合,雖然車頭大嘴氣壩與兩側煞車散熱導孔能有效利用撞風效應提供引擎與煞車系統冷卻,但是為了將輪拱與引擎室的氣流有效快速排除,新款車型特別在兩側葉子板延伸原有的氣流導孔,如此一來使得車頭氣流效應能獲得提升。

另外車尾方面的空氣力學同樣融入全新設計,採用千層蛋糕設計的後葉子板明顯整合車側氣流效能,配合後下分流器與車尾雙層尾翼加強下壓力,根據官方表示當車速達到210km/h車輛能夠產生1000公斤的下壓力,牢牢貼地飛行的吸力效能使得DTM空氣力學達到最高水準。不過話說DTM廠車雖然大量採用碳纖維材質打造,但考量到車手人身安全,因此車頂部分仍是維持金屬鋼材,這也是全車唯一與市售車相同的部品,如此一來能有效避免碳纖維材質在發生碰撞時碎片可能會傷及車手的可能。

對於A4 DTM新舊(R14與R13)款空力外觀而言,前下擾流與兩側定風翼時計變更的幅度並不大,反倒是車頭換張新臉後更為銳利有神。

 

藉由大嘴進氣壩與兩側氣流導孔有效整合車頭空氣力學,如此一來使得引擎冷卻、進氣與煞車系統所需一併搞定。

兩款廠車前葉子板除了採用誇張的暴龜式樣有效容納前10J輪圈之外,為了有效增加引擎導熱效能並降低輪拱氣流影響,R14葉子板後半段新增氣流導孔。

 

從外觀上就能明顯分辨先後葉子板擾流設計的差異性,採用多層式設計能夠有效整合兩側氣流進而達到下壓力功效。

 

相較於葉子板擾流的差異性後尾翼仍舊維持雙層造型,不過後下分流器則明顯向外大幅延伸,也使得車尾氣旋效應能降到最低。

 

相較於新款R14的流線設計,R13是以車體結構為基礎輔以擾流板。

 

點此可免費訂閱一手車訊電子報》》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