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台灣之光–車身防衛安全系統

2009.12.07  作者:CARNEWS  

  • 0
  • 分享

●利用液/氣壓系統吸收能量
●公家機關已經採用
●系統售價10~20萬元

這套被動安全系統的全名為「車身防衛安全系統」,它的工作原理很簡單:透過位於車體與保桿之間的「內鐵」,利用液壓與氣壓兩種系統來吸收意外事故發生時的撞擊能量,減少「潰散式」車體結構的損害以及人員傷亡的程度。

「液壓缸」可伸出約5公分、承受追撞能量

世界首見的設計

在保桿「內鐵」後方加裝兩支液壓桿、用以吸收輕微的撞擊能量,這觀念早在20幾年前的M.Benz W126車型上就已出現,但利用類似公車開關門所使用的「液壓缸」來吸收撞擊能量,卻還是世界首見的設計。這套由國人開發的「車身防衛安全系統」除位於車身前後的4具「液壓缸」外,還利用高壓油管連結了內建電動油壓泵浦、氣壓緩衝缸的主系統,在撞擊發生時,利用「油不可壓縮、氣體可壓縮」的原理吸收強大撞擊力。根據ARTC實際測試,安裝這套系統後可將「撞擊震波」由4個降為2個,其振幅也由140kgm/cm2降低為68kgm/cm2!大幅減輕人員衝擊能量的強度。

系統發明人楊城輝本身即是空軍航空器維修退役人員,他表示這套系統的發明靈感就是來自飛機鼻輪的「減震支柱」,如果連波音737如此龐大的機體、其降落時的衝擊力道都能吸收,那汽車意外事故的撞擊能量又算甚麼呢?但他同時也表示車廠並不會安裝這套安全系統,除零件供應鏈極其堅固外,「潰縮式車體」的修復費用較高、利潤更好,因此車廠董事會不太可能同意使用這種新式的安全設計。

:「低平面後保桿」撞擊後縮回狀態

可視為主動式內鐵

現在許多汽車消費者變聰明了,懂得去研究自己車上的保險桿是否安裝「內鐵」?但這還是不夠,畢竟它是被動元件、屬於最後一道防線,有了它,只是在輕微撞擊時不會損及車體結構,但正常行駛速度(30~50km/h)撞擊下,內鐵依然不能提供足夠的防禦能量。

筆者在2005年時已經認識「車身防衛安全系統」的發明人,並在「Option、改裝車訊」報導過這套系統。前後經過20年研發,如今這套安全系統終於成為市售商品、呈現在國人眼前(一般轎車安裝費用約10萬元上下),包括桃園蘆竹鄉公所的掃街車以及高速公路工程車等公家機關用車,目前都已安裝了「車身防衛安全系統」。因為這些單位發現,這些行動緩慢的公務車已成為一般民眾駕車追撞的「好對象」!再加上大型車輛的保桿過高、車床又極為突出,因此小型車輛很容易直接撞進底盤下方、造成嚴重傷亡!

所幸相關單位已經著手研議全面加裝「大型車低平面後保桿」法規,這對民眾生命財產將更有保障。當然,如果台灣能領先全球,在大型車輛上全面加裝這類「主動式保險桿」,除樹立全球安全新標準外,說不定還可令中國大陸與歐美國家對台灣刮目相看。張家禎

圖中紅色塗裝的電動泵浦即為「車身防衛安全系統」主要元件

為了提高夜間行車安全,對岸監理單位新增「貨車加貼反光貼紙」規定,且說做就做、否則驗車就不及格!此等行政效率與魄力值得台灣學習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