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IMPREZA一路走來17年的進化史回顧…

2009.01.20  作者:文‧Wen 圖‧顧宗濤  

  • 0
  • 分享

Impreza在日本從1992年發售至今,依然擁有廣大的支持著,與一般車系不同,幾乎開過Impreza的車主日後大多會選擇Subaru車系,而在台灣1997年第一輛Impreza正登台,也正是台灣改裝界突飛猛進的重要關鍵,在台12年的進化在這次報導,全部釋放!

黃承益×陳政莊×祝文俊

Impression

歷代車型再試駕

全面性戰鬥力提昇

具高剛性高信賴性

黃承益`S 

Impression

先撇開改裝來看,GD車系的剛性的確比GC好上一大截,因此提供一般駕駛更良好的安定感,當然油門就可踏得更久一些,而車重的影響在這輛圓燈上並不明顯,想必原因是出自於改裝的搭配,35/65固定中差搭配高鎖定率後LSD,此車的轉向在這些車輛中表現卓越,加上良好的動力反應,在山路上幾乎都可以橫移的狀態過彎,不過AWD的特性並未喪失,當前輪抓地力恢復,此時就是考驗車手技術的部分。

 

隨心所欲的操控感

AWD特性消失殆盡

陳政莊`S

Impression

GD的剛性果然相當良好,不過過重的車身影響到車頭操控性的部分,在這輛車上則是完全沒發現,或許是因為車主的改裝是以甩尾式樣為主,因此轉向過度的反應非常明顯,但車主不愧是擁有過3台鯊魚,車輛的設定相當均衡,無論底盤或是動力反應都搭配的非常良好,只要善用油門深度,入彎出彎時都可藉油門控制滑移過彎,再搭配上GD良好的剛性設計,駕駛人幾乎沒有太大的壓力,而車身的穩定動態讓人很輕易就能上手。

 

GD車系中最溫柔的車輛

充滿Impreza進化軌跡的圓燈鯊

祝文俊`S

Impression

圓燈鯊魚在台灣真的是相當少見,撇開極少數的STI車型來看,WRX的車價幾乎與`03年方燈WRX並駕齊驅,而比較不討喜的外型一般人也都較願意購入方燈車型,導致圓燈成為Impreza車系中的少數民族。GD車系的進化之處真的相當多,就方向機油壺來說,GC車型的設計太靠近渦輪,因此時常會有過熱滾燙的情況發生,GD則是將油壺移置車頭降低發生機率,顯然剛性良好的車體有偏向歐洲車的感覺,不過如果無DCCD來抑制前後扭力輸出,車頭的指向性其實也不會有太多進化,而龐大重量所帶來的G值對於第一次駕馭AWD的人來說,可說是相當具有挑戰性。

 

GDBC~E

歷代GDB中進化最快速的車型「方燈」!

正當Impreza的特色漸漸消失時,見到方燈的出現雖然正找回些許感覺,不過似乎還有點不同之處。

完全修改不受好評的圓燈造型,GDB車系中擁有最長販售歷史車型。

引擎內部活塞由原本的鍛造改為鑄造,在材質與形狀的進化下,耐用度更是比先前高達兩倍以上,另外排氣芭蕉等長化的設計,搭配更高效率的渦輪,日規GDBC更是由裡到外徹底的改變。

完全修改不受好評的圓燈造型,GDB車系中擁有最長販售歷史車型。

就在日規GDBC型成功研發之前,等長頭段的效率似乎一直無法超越原有的性能,因此Subaru研發出與等長芭蕉絕配的雙渦流渦輪機,在芭蕉與渦輪吸排效率皆大幅提昇下,低轉速區域即可發揮相當優異的扭力輸出,與圓燈的EJ207相比進化幅度更是令當時的車界難以相信。

這輛`03年所引進的歐規GDBC,並無搭載與日規相同的等長芭蕉及雙渦流渦輪,雖然是屬於前期型的EJ207引擎,在環保法規的限制下依然可榨出265hp/35.0kgm的最大輸出,而只要將增壓值提昇後300hp的動力即能簡單入手,如果還嫌不足,2835R 350hp Over的動力絕對可以讓你爽很久,STI真的是一輛相當超值的好車!

接著傳動系統也初次採用被動式DCCD(Auto模式),切換後DCCD專用ECU會依照目前前後G值來自動控制中央差速器,以達到最適當的前後輪扭力分配,因此更可達到快入快出的目的,`04年時,Impreza長久以來哈姆剛性不佳的情況終於被重視,因此`04年的日規GDBE除了將PCD由原本的100放大至114.3,而一體成型的哈姆更是剛性十足,車輛轉向也不會有原本100時的模糊不清。

C柱尾翼雖然是F型STI才有的裝備,不過裝在線條神似的C型車上也別有一番風味。

而台灣?當然沒那麼好料,雖然台灣在`03年當時正式引進30台歐規GDBC,EJ207引擎、歐規六速變速箱(無DCCD)、前後Brembo制動系統、全車藍色麂皮賽車椅及恆溫空調,雖然無法與日規C型抗衡,但149萬的售價在當時的確是相當超值,因此瞬間銷售一空,SOT也在隔年追加30輛STI,不出預料的也瞬間被掃空,而歐規GDBC的正式引進可說是台灣車輛歷史的一項新里程碑。

歐規C型STI內裝架構基本上與圓燈相同,不過Momo製三幅式方向盤的進化無論對於操控或是整體質感上都有相當正面的提昇,中控儀錶部分也與地毯相同皆改為藍色鋪底設計,整體韻律感更勝圓燈STI不少。

 

`00年當時,在台灣的IGT向來都是以移植日規GDB上所搭載的Brembo制動系統為目標,不過歐規GDBC STI早就將這些好料用上,更搭配Brmbo的後R180大羊角底盤,羨煞不少WRX的車主。

 

`00年當時,在台灣的IGT向來都是以移植日規GDB上所搭載的Brembo制動系統為目標,不過歐規GDBC STI早就將這些好料用上,更搭配Brmbo的後R180大羊角底盤,羨煞不少WRX的車主。

 

方燈歐規STI與圓燈歐規STI不同之處在於些微的小細節,以門把上的中控鎖為例,看似正常,不過圓燈歐規STI就無配置該配備,後照鏡收納部分方燈STI也改為電動收納,而圓燈依然維持手動設計。

300台限定販售

N組Homologation取得式樣

WRX STI Spec C Type RA

Motor Sports取向車種WRX Spec C Type RA,17吋鋁圈式樣為基礎車型,STI前下巴、STI碳纖維可調尾翼、STI鋁圈都是特別為該車所搭配,當然既然是Spec C車型懸吊部分則是採STI倒插軟硬可調設計,六連桿部分更用上STI最新的鋁合金魚眼六連桿,不過為了提高一般日常生活便利性,中央恆溫空調及電動收納後視鏡都是該車的基本配備,也與一直以來的Spec C有所不同。

 

動力至底盤全數施以強化

豪華專用套件採用

S203 STI VERSION

以日規GDBE為基礎打造限定555台的S車系3代目「S203」,其最大的特徵就是所著裝的專用套件皆相當豪華,與Recaro共同研發的碳纖維賽車椅單張就要價日幣55萬5000?,另外相同採碳纖維材質的前下巴若非S203車主連購入都無從下手。另外S203引擎的組裝部分,Subaru更是在活塞的選擇時,將四顆活塞的公差抓到最小,搭配專用渦輪、ECU及鈦合金排氣管下,320hp的動力並不特別強悍,而S203最猛暴的地方就是4000~8000rpm間皆是該輸出精華區,以一台2.0L Turbo來說真是相當超出水準。

 

 

 

IMPREZA一路走來

17年的進化史回顧…

黃承益×陳政莊×祝文俊

Impression

歷代車型再試駕

 

穩重踏實感十足

台灣第一次的正STI

黃承益`S 

Impression

駕馭到這台歐規STI的感覺就與上一台圓燈相差甚多,基本上方燈及圓燈的車體剛性差異性幾乎等於零,而底盤的設定便成了左右車輛動態最大的關鍵,這輛車目前依然維持50:50的前後扭力分配,搭配上差速器內原廠耦合式LSD,轉向方面並無太過多無謂的動作出現,可說是相當穩健,彎中幾乎可以比別人還早踏下油門將車輛帶出,只不過原廠LSD的鎖定率過低,車輛也比較容發生推頭的情況,倘若日後換上較高鎖定率LSD,車輛動態一定會更加犀利。

 

Impreza感十足

高剛性車身踏實感優渥

陳政莊`S

Impression

這輛車給我的感覺,它就是一台Impreza,動態上的反應擁有豐富的AWD特有安心感,略勝一籌的車身剛性讓心理在彎中感覺更為踏實,除了265hp的動力外,STI還給人一種相當舒適的感覺,恆溫空調、電動後視鏡都相當貼心,STI果然不僅是快,還有其它Sports Car無法提供的居家感,或許就是因為如此Impreza給人的魅力更是與眾不同。

 

流用料件最多元化車型

美規、日規皆無問題

祝文俊`S

Impression

方燈無庸置疑是台灣最熱門的Impreza,能見度似乎也有快超越GC的實力,以目前日本或是美國能入手的料件都是GD車系居多的情況下,購入方燈後的改裝更顯得相當輕鬆,而方燈車型從`03年一直到`05年都有,不管你是幾年分的車型,想落日規Spec C僅需跳三條線即可擁有8000rpm的暢快感,若想要有大扭力,美規B25C整顆落進去也不成問題,僅需將車頭線組換掉即可,以目前市面上的套件來看,GD的改裝潛力真的遠遠大於GC。

 

GDBF~G SPEC

為追求Rally的勝利

空力部分再度提昇

為了迎接車輛改款,空力套件設計皆是徵求WRC車手的意見,再加以融合設計。

GD車系第三次式樣變更,完全將空氣力學應用導入其中!

WRC車輛方面雖然可以經過許多大幅度的改裝,不過PWRC中的N組場合卻不能做如此更改,空力套件必須沿用市售車式樣,無法自行更改,因此原廠空力套件的設計更是左右成績的最大關鍵。

GD車系第三次式樣變更,完全將空氣力學應用導入其中!

為了改善空力效果,A柱開始前的部品皆改採全新的設計,前保桿、前葉子板及引擎蓋全數都與方燈有相當大的區別,以一般車輛的小改款來說,車頭燈及水箱罩在小小的變更下令人印象有所改變為原則,而Impreza車輛在變更車型方面總是有著相當大的變化,這也是與其他車廠最大的不同處,另外在空力套件、前保桿、C柱尾翼及後下擾流板的設計,雖然在低速彎道中感覺不到它的差異,不過在高速殺彎時就能明確感受到F鯊空力套件的優越性能。

雖然台灣在`05年時WRX的內裝就已小幅變更,不過許多人都會認為是直到F型才一起變更,中控檯一體成型的設計更讓內裝整體感提昇,恆溫空調的設計讓WRX也能擁有與STI相同的享受,而方燈STI最大缺點就是那高聳的進氣孔影響到駕駛視線,因此到了F型無論是STI或是WRX都將進氣孔縮小,以便駕駛觀察車外景像。

同時DCCD更加進化,新型機械式LSD的採用,使得LSD初期反應更為良好,而電子中差的前後扭力分配也做了變更,原本前35後65的設計改為前41後59,另外還增加了舵角感應器來針對前輪的牽引力,使得車輛在出彎時能夠擁有良好的加速力道。

AVCS可變氣門由F型才正式導入,之前台灣所販售的WRX車型都僅配置可變歧管設計而已。

當然以上好料僅限於日規STI版本,台灣的F鯊魚除了外型變更以外,其實引擎及傳動系統也與方燈有著很大的差異,代號EJ255 2.5升輪增壓引擎,最大可輸出230hp/32.6kgm,終傳放大至4.111,與方燈WRX 225hp/30.6kgm終傳3.9相較之下,F鯊出彎的加速感更是略勝方燈WRX一籌。

當F型WRX正式搭載EJ255引擎時,反應相當兩極化,25派與20派的守護者秉持了不同的意見,20派:「2.5升引擎根本不是Impreza,電子節氣門不夠直接的反應更是令人不予置評。」2.5派:「2500c.c.的排氣量當然比較好,畢竟排氣量大就是王道,中低速的反應與2.0升有天壤之別。」,不過以筆者的觀感來看,多一種引擎模式對於台灣車種的豐富化也不見得是件壞事。

 

F型WRX的另一項轉變就是內裝的皮格化,相較於WRX長久以來一直都採不織布的設計,有著相當大的不同,座椅部分更導入加溫設計,當然!這些改變被一些老舊派人士強烈抨擊,不過整體內裝卻是顯得更加沉穩許多,想必也改變不少Impreza總是帶給人一種「武車」的刻板印象吧!

 

 F型WRX的另一項轉變就是內裝的皮格化,相較於WRX長久以來一直都採不織布的設計,有著相當大的不同,座椅部分更導入加溫設計,當然!這些改變被一些老舊派人士強烈抨擊,不過整體內裝卻是顯得更加沉穩許多,想必也改變不少Impreza總是帶給人一種「武車」的刻板印象吧!

 

F型WRX的另一項轉變就是內裝的皮格化,相較於WRX長久以來一直都採不織布的設計,有著相當大的不同,座椅部分更導入加溫設計,當然!這些改變被一些老舊派人士強烈抨擊,不過整體內裝卻是顯得更加沉穩許多,想必也改變不少Impreza總是帶給人一種「武車」的刻板印象吧!

 

研發最快速的S車系

基本構造大同小異

S204 STI VERSION

S204(2006年1月13日正式販售)的登場時機其實與S203(2005年1月11日正式販售)相隔約一年的時間而已,也就是說有兩種可能,第一S203在研發當時,S204同樣在研發中,第二S204與S203根本就是異卵雙生的雙胞胎,而這次的限定車數更是比S203的555台多上45台,因此到底是不是Subaru在撈錢想必大家心裡也很清楚,而不論到底事實如何!S204絕對是部值得購買的好車,專用的渦輪及ECU且搭配更加精緻化的肚內組裝下,可壓榨出320hp/44.0kgm的最大輸出。

 

底盤部分S204也採用了專用STi避震器,讓車身高度再降低15mm,其他包括STi全套輕量強化連桿、前後防傾桿等都是標準配備。而最特別的是,S204在後行李廂以及底盤下部安裝了名為Performance Damper的緩衝桿,據Subaru表示,Performance可以避震器等懸吊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減震矩形結構,緩衝路面衝擊帶來的車身應力變形,提昇行路感受與操控感,並可降低因車身應力變形帶來的異音與震動。
 

 

最完美的結局

GD車系中最強的走行使者

TYPE RA-R

以最強的WRX STI Sepc C為基礎車型,由STI再施以獨家技術進行改裝,RA-R除了有GD車系最後限定車型外,更有號稱GD車型中最強的稱號,與S204不同RA-R並不採取快意舒適的設計理念,而是以完全的走行理念為目標進行打造。引擎部分與S204相同,專用渦輪、ECU及排氣管的搭配下,可爆發320hp/44.0kgm的最大輸出,底盤部分的強化更是初次搭載由Brembo製造的前對向六活塞及雙片式劃線碟,另外專用設定的避震器及全數魚眼化的底盤連桿,令RA-R擁有極佳殺彎性能。一般RA-R並無尾翼的設計,所看到的GT尾翼則是必須花費99750?日幣另行購入,內裝部分也與一般Spec C相同採用黑色麂皮賽車椅,所推出的車色當中以鵝黃色最為特殊,車輛數僅有50台限定。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