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成功背後:Tesla與Space X發展歷程解析

2017.09.03  作者:CARNEWS  

  • 0
  • 分享

不同於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歐洲地區的德法兩國已先後對燃油引擎車輛退出該國市場訂出了時間表;而在「電動車革命」的浪潮之下,誕生僅14年就已成為美國價值最高汽車品牌的Tesla也成了最受矚目的焦點。在Model 3開始正式交車的今天,讓我們回顧其發展過程的關鍵時刻,並說說這位真實世界的鋼鐵人如何又顛覆了太空產業?請看我們的分析。

2002年到2012年間,Elon Musk先後成功創立了三家準上市公司,這樣的成就讓外界稱他為「真實世界的鋼鐵人Tony Stark」!

文 許鴻德 

在過去幾年中,象徵未來發展方向的電動車始終是鎂光燈的焦點,愈來愈多的跨國汽車集團和創業團隊朝著電動汽車前進,這也間接印證了更安全、油耗更低、污染物排放更少一直是汽車製造商及消費者追求的目標。宏觀趨勢的變化也支持電動車發展:在注重環保的北歐國家、汽柴油車輛禁止銷售的時間表早已提上議程。挪威是最早宣佈將在2025年禁止銷售使用汽柴油引擎車輛的國家,荷蘭也在2016年4月提出從2025年開始禁止汽柴車輛在該國市場銷售,且此提議已得到了荷蘭國會的支持(但已銷售車輛將不受該條法律的限制,可以繼續行駛)。

Tesla Roadster這款最初售價高達10.9萬美元的電動小跑車或許嚇倒許多人,但這第一款產品從問世開始就深受富裕階級的歡迎並成功打造品牌形象。

汽車產業為支柱工業的德國及法國,其決定則引發更多關注;德國聯邦參議院於2016年通過了決議:該國將在2030年全面禁售內燃引擎車輛(即汽柴油車輛),以實現車輛的全面零排放,屆時德國消費者只能選擇購買零排放車型(如純電動車或者氫燃料電池車輛,就算是BMW i8這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也不允許)。這項禁令已獲得了德國執政黨和最大反對黨的一致贊同,並且德國也敦促歐盟其他國家也盡快將燃油車禁令提上日程,爭取在 2030 年之前實現「歐盟全境新車零排放」。

德國的登高一呼讓更多國家群起效尤:相較於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新上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則要「讓地球再次偉大」,而法國正朝目標一步步邁進中。法國能源部長餘洛(Nicolas Hulot)於今年7月6日宣佈,計畫在2040年前全面停止銷售汽油和柴油車,這也是履行巴黎氣候協定承諾之「五年大計」的一部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法國政府還將提供稅收優惠,以鼓勵民眾淘汰使用時間超過20年的柴油車和2001年前生產的汽油車。最終法國計畫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性」,即通過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銷措施,使總碳排放量為零。

轎跑車型Model S車身造型流線,還採用一大塊觸控螢幕作為中控檯,集環保、高貴、時尚和智慧於一身,已經遠遠超競爭對手。

內燃機引擎退市時間

加速電動車發展

隨著新能源車輛發展環境的不斷完善,愈來愈多車廠也自願提出了淘汰傳統燃油引擎的時間表。過去在Hybrid混合動力技術領先的Toyota去年即宣佈至2050年將不再銷售燃油車輛,並將停止製造、銷售僅靠引擎驅動行駛的產品。Volvo今年7月宣佈2019年之後將只生產電動車或是油電混合動力車型(2024年之後將停止銷售燃油車輛),成為首家停止生產純燃油引擎驅動車型、且明確訂出時間表的汽車製造商,也代表著該廠將結束過去接近百年間生產純汽油車型的歷史。而在「電動車革命」的浪潮之下,誕生僅14年就已成為美國價值最高的汽車品牌Tesla(2017年Tesla股票市值正式超越GM集團)可說是最受矚目的焦點。如果你在2010年Tesla股票上市第一天就買入並堅定持有至今,短短6年多Elon Musk已經替你帶來了將近10倍的回報!

擁有後發者優勢、沒有廣大經銷商網路包袱的Telsa也有別於傳統車廠的經銷商網路,選擇全部以直營店形式來經營。

Model 3正式交車意義重大

觀察純電動車品牌Tesla的發展歷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電動車(以及其他新能源車輛)已經走到大量普及化的最後一哩路!Tesla車廠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Elon Musk在該廠成立14年之後的今天,終於按照先前計畫推出起價僅35,000美元的電動汽車Model 3(與當今汽油引擎新車的平均價格相差不遠)。

Elon Musk認為,要讓電動車普及,就得先向狂熱的消費者銷售最昂貴的產品,然後從中獲得資金來研發大眾都買得起的產品;從10萬9,000美元的電動小跑車Roadster、Tesla Model S一直到Model 3都是前述理念的實踐。雖然當初充滿質疑,但Tesla一步步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多年來該廠努力研發更好的電動汽車(先前車型普通消費者可能無力負擔),今年甫問世的Model 3車型意味著電動車將面對主流市場:Model 3是一款5人座轎車,一次充電續航里程215英里(346公里),從靜止加速到每小時60英里(96.5公里)只要不到6秒鐘,而其定價(3萬5,000美元)更是瞄準主流消費群。Tesla在2016年3月開始進行Model 3的預購,僅24小時就接到11.5萬張訂單(目前等待交車的訂單超過13萬),在工程團隊的努力之下,Model 3於今年7月開始正式量產(首批30部已經交車),並設下初期產量每週達5千部、2018年每週達1萬部的目標,這甚至比原先預定時程還快。

Tesla在2016年3月開始進行Model 3的預購,僅24小時就接到11.5萬張訂單,在工程團隊的努力之下,Model 3於今年7月開始正式量產。

除了美國本土市場外,Tesla也瞄準包括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區市場,自從2016年中正式進入台灣市場後、該廠已在台發表了Model S、Model X兩款車型,不僅充電站即將突破200座,自動輔助駕駛2.0版與導航功能也正式在台啟用。訂價新台幣383萬起的Model X為純電動運動休旅車,配備全時四輪驅動及100kWh大容量鋰電池,單次充電可達續航里程565 公里、車內寬敞的乘坐空間可容納 7 名成人及其隨身行李。

至於引進國內的時程,由於Tesla排定美國加州下訂的車主優先交車,考量到目前歐美市場的待交車數量及新車生產速度,預估台灣市場Model 3的定價將在今年正式公佈,預購新車的交付時間預估為2018年年中或更晚,台灣民眾可先用3萬3,000元新台幣預定Model 3,屆時將搭配上北、中、南共 5 座超級充電站。

Tesla發展年表  

2003年

●創立於美國加州San Carlos

2008年

●經過近兩年的研發,首款產品Roadster電動小跑車問世(起價10萬9,000美元),停產前銷售近3000部

2010年

●成為繼1956年Ford以來,第一家在美國股票市場IPO的美國車廠

●第一天漲幅8%,代表美國投資人對Tesla未來的期待

2012年

●首款高級轎跑車產品Model S開始交車(起價6萬6,000美元),至今銷售超過16萬部

2013年

●首季第一次達成了成立後的首次扭虧為盈:單季創造1,120萬美元的淨利潤

●股價從年初的每股33美元一路拉上到每股114.9美元的歷史新高(上漲幅度超過180%),成為美國股票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明星股

2015年

●首款SUV產品Model X開始交車(起價8萬1,200美元),至今銷售超過3萬部, 

2016年

●Model S獲2015~2016年年度電動車銷售冠軍

2017年

●4月:市值突破480億美元,超過Ford與GM集團

●6月:市值突破620億美元,超過BMW集團,僅次於Toyota、VW、Daimler集團,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品牌

●7月:首款入門車型Model 3(起價3萬5,000美元)開始交車

顛覆傳統汽車產業的運作方式

筆者曾撰文報導過總部位於加州San Carlos的一條小巷內倉庫的Tesla車廠;與其他名列世界500強的汽車製造商完全不同,除了不需參與日常經營事務的Elon Musk,其他所有高階主管都在簡單裝潢的小辦公室裡辦公。這樣做的好處是決策的高效率:無需提早安排大型會議、撰寫提案,或是層層下達命令;省掉這些耗時的過程,重大決策的制訂非常迅速。

第一枚由台灣自主研製,造價近新台幣57億元的「福衛五號」,也將於今年8月下旬由Space X發射升空送入地球軌道。

Tesla成功的故事清楚說明,一個品牌成功不僅僅要看其研發能力,更要看其目標客戶群定位是否清楚。Roadster這款最初售價高達10.9萬美元的電動小跑車或許嚇倒許多人,但身為該廠第一款產品,Roadster被視為第一款外形算得上漂亮的環保車型,而且從問世開始就深受富裕階級的歡迎(截至停產前、售出約3000部),第一批訂購名單上包括好萊塢第一型男George Clooney、前加州州長Arnold Schwarzenegger、Google創始人Larry Page與Sergey Brin;由於Toyota Prius的外型看起來實在太普通,不太符合偶爾想要張揚一下的George Clooney……相較之下,能在4秒內從靜止加速到60 mph的Roadster讓各界名流趨之若騖也不令人意外。

之後問世的轎跑車型Model S車身造型流線,還採用一塊大號觸控螢幕作為中控檯,集環保、高貴、時尚和智慧於一身,已經在形象、科技、時尚等幾個方面遠遠超競爭對手。在美國市場上,標新立異、環保時尚已是相當一部分白領階層的生活風格。Model S續航里程達400公里以上、售價在6萬至10萬美元,對於眾多美國富裕階級的買主來說,訂購一部實在不必考慮太多。擁有後發者優勢、沒有廣大經銷商網路包袱的Telsa也有別於傳統車廠的經銷商網路,選擇全部以直營店形式來經營;要預約Model S的試駕僅需在其官方網站登記,該廠會在兩天內通知申請者就近選擇「Tesla城市體驗店」取車試駕。

「Tesla城市體驗店」多數位於城市核心商業圈,透過解說員的介紹讓潛在買主發自心底對Tesla的產品和文化產生認同感、進而促成購買行為。這種直營模式意味著更高的銷售利潤與價格控管。該廠還提供「50%保值」政策:車主使用Model S三年後如果不想繼續保有,車廠將以不低於原車價50%的價格買回,此一保值率高於M.Benz、BMW、Audi的競爭對手,讓消費者在購車時沒有後顧之憂。

NASA決定將低地軌道發射任務外包給民間單位,也給了Elon Musk和SpaceX一展身手的機會。

進軍太空產業成果依舊驚人

不可否認,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是一個連續創業企業家的典型。1990年代他創辦了線上支付系統PayPal並於2002年賣給了Ebay拍賣網站。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口袋中有張1億美元的支票,一般人應該都覺得很富有了吧,但若是想用這1億美元要把人送上太空,這就像口袋裡裝著100元卻想要去 Ferrari 展示中心買一部F458超級跑車一樣。為了一圓兒時「太空夢」的理想、同時想要證明就算是太空產業也能以民營企業模式營運並獲利,2002年6月Elon Musk在所有人的反對之下,個人出資1億美元創立了Space X這家以「降低人類上太空的成本」為目標的企業。

太空產業的運作成本其實超出許多人的想像:2008年美國國會研究局試算阿波羅登月計劃在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成本為980億美元──數倍於曼哈頓計劃(原子彈研發),甚至超過打造目前美國航空母艦艦隊的成本。登月火箭(人類有史以來推力最大的火箭):土星5號單次發射價格高達1億8,500萬美元,注意這還是1970年的價值,換算成2016年的價值大約是11億3,000萬美元。

2012年6月Space X發射了名為「Dragon」的太空船並成功飛往ISS國際空間站,這是人類太空歷史上第一次由私人公司發射火箭完成地面與太空之間運輸任務。

太空旅行為什麼貴到這個程度?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每次開車出門回家後,你都要必須把車上的引擎報廢,那麼成本會有多高?為了解決前述難題,NASA於1980年代起共研發製造5架太空梭、每架研發費用20億美元,該計畫初衷就是降低發射成本(因為太空梭內的火箭引擎可回收使用,因此理論上太空梭發射費用應低至每公斤100美元,每次發射費用不超過600萬美元),然而前述理想卻從未實現:截至太空梭退役時、總共才發射一百多次,每飛行一次費用高達5億美元,任務返回後還要進行大量費時費力的檢修,這讓NASA的財政不堪重負(光是太空梭發射與維護就耗去NASA每年預算將近40%),這最終讓NASA決定將低地軌道發射任務外包給民間單位,也給了Elon Musk和SpaceX一展身手的機會,他的目標是將發射費用降低90%,並計畫在未來研製超巨型火箭用於星際殖民。

無數專家斬釘截鐵誓言「發射費用降低90%」絕不可能,Space X卻在成立14年後實現了!該公司的獵鷹9號(Falcon 9)重型運載火箭從設計到首次發射僅用了4年半時間,研發費用僅僅略高於3億美元。目前獵鷹9號火箭的標準發射費用為5,400萬美元,而過去壟斷火箭發射市場的聯合發射聯盟(ULA、由洛克希德馬丁與波音整併)平均每次發射報價達4.35億美元,即使是廉價的中國長城公司的長征三號乙型火箭,其發射費用也要6,000萬美元以上。

擁有商業與物理學位的Elon Musk善於整合外部資源解決技術瓶頸,包括電池與車身技術都與外部專業機構合作。

2012年6月Space X發射了名為「Dragon」的太空船並成功飛往ISS國際空間站,這是人類太空歷史上第一次由私人公司(非NASA美國太空總署等政府機構)發射火箭完成地面與太空之間運輸任務。2016年獵鷹9號第一節火箭首次成功在完成火箭發射任務後降落回地面,實現被稱為「難度不亞於頂著一枝鉛筆開F1賽車」的挑戰,未來若獵鷹9號第一節火箭能反覆使用100次,單次發射費用降低至2,000萬美元絕非痴人說夢。第一枚由台灣自主研製,搭載CMOS光學遙測和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等酬載儀器、造價近新台幣57億元的「福衛五號」,也將於今年8月下旬由Space X發射升空送入地球軌道。

Elon Musk擁有無人能及的執行能力,這也是他與其他中國仿效者或是電動汽車競爭對手的最大差異。

成功秘密在於不懈的執行能力

2002年開始到2012年這十年期間,Elon Musk先後成功創立了三家準上市公司,這樣的成就讓外界稱他為「真實世界的鋼鐵人Tony Stark」!實現多數人認為不可能的夢想,Elon Musk靠的是無人能及的執行能力,這也是他與其他中國仿效者的最大差異。最好的例子就是目前陷入生存危機的樂視汽車,2016年初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帶著Le See概念車亮相,他在發表會現場透過手機連接汽車,進行無人駕駛並實現自動倒車,賈躍亭本人更因為樂視汽車的正式推出而流淚。樂視宣稱這款概念車主打智慧互聯概念,不僅可以實現自動駕駛功能還可實現自我學習,然而樂視網的美國技術合作伙伴:矽谷神秘汽車創業公司Faraday Future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離職員工甚至聲稱事實上Faraday Future根本就造不出一款號稱「Tesla殺手」的產品,甚至連一部能行駛的車型都沒有!

更多人相信像樂視這樣宣稱進軍無人駕駛領域的公司只是為了創造題材,這個中國 A 股市場上的著名妖股前幾年幾度依靠不斷的新產品發表會 → 股價拉升 → 創辦人出脫股票套現再注資的方式不斷獲得融資,一年前筆者即預測超級汽車和與Faraday Future合作可能也只是另一個題材,果然2016年底樂視集團即陷入資金危機,目前賈躍亭個人16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已全數遭到凍結。

擁有商業與物理學位的Elon Musk善於整合外部資源解決技術瓶頸,Tesla的電池、電機都來自外部供應商:鋰電池是日本Panasonic的18650規格電池,這種電池常見於筆記本和智慧手機中,電機來自台灣富田電機。電動車真正的研發挑戰在於如何掌握電池控制系統以及車輛底盤設計,而這涉及到造車的核心──車身安全。事實上在Tesla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不斷向傳統車廠請益:包括Toyota的品質控制和問題追溯體系,還有M.Benz的測試流程。在解決車身結構問題上則有SpaceX與Tesla緊密合作:在SpaceX工程團隊的協助下,Tesla利用超音波感測器更快地在鋁合金車身內找出結構問題並採取正確行動,最終在每部車省下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真實世界的鋼鐵人是如何煉成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值得你我仔細深思。

2017年Tesla股票上漲幅度超過60%,其市值先後超越Ford、GM及BMW集團,目前僅次於Toyota、VW、Daimler集團,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品牌,如果你在2010年Tesla股票上市第一天就買入並堅定持有至今,短短6年多Elon Musk已經替你帶來了將近10倍的回報!

擁有商業與物理學位的Elon Musk善於整合外部資源解決技術瓶頸,事實上在Tesla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不斷向傳統車廠請益:包括Toyota的品質控制和問題追溯體系,還有M.Benz的測試流程。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