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未分類
  • Farewell, China market 談海外汽車品牌退出中國趨勢(下)

未分類

Farewell, China market 談海外汽車品牌退出中國趨勢(下)

2018.08.10  作者:許鴻德  

  • 0
  • 分享

在過去10年瘋狂擴張汽車製造產能後,許多中國車廠目前產能利用率明顯偏低、有著大量的閒置產能,這也催生了許多互聯網電動車品牌選擇與傳統車廠合作,委託傳統車廠代工生產其電動車產品,例如蔚來ES8車型由江淮車廠代工,小鵬G3車型由海馬汽車代工。


註:隨著競爭漸趨激烈,低於20萬部的非豪華品牌都有退出市場的壓力。

Luxgen力求反敗為勝
 
海外車廠在中國的處境、也反應在台灣自主品牌Luxgen身上,但有別於其他媒體的唱衰,筆者更傾向以中立的角度進行分析。裕隆由素有「中國工業鐵娘子」之稱吳舜文女士創立,這位縱橫紡織與汽車兩大工業的女性企業家敢為人所不為,更明白「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

過去吳舜文掌舵裕隆集團近30年,其間她支持裕隆推出第一部自製車型「飛羚101」,儘管飛羚101與後繼車款飛羚102銷售表現不盡理想,卻為後來裕隆汽車的開發設計能力奠定基礎,才有後來的「新尖兵」、Cefiro等膾炙人口的車型問世,裕隆集團「發展中國市場」的戰略早在吳舜文掌舵時就已經確立,1990年代裕隆就曾計畫導入「速利303」車行進入中國市場、最後因故沒有執行,否則「老三樣」(富康、捷達、桑塔納)的成員今天有可能改寫。

2001年12月21日,中國東風汽車集團與台灣裕隆集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就「汽車銷售、融資、保險代理、舊車置換等領域進行廣泛合作」,這個決定幫助裕隆集團續命了至少20年。但眼見日本母廠Nissan全力稀釋裕隆在中國合資企業的股權佔比,裕隆的心中很清楚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只有一個:核心產品的智慧財產權握在日產Nissan手上、而不是自己手中,廣大的中國市場給了裕隆轉型成為「自主品牌」車廠的最佳、也可能是最後的機會,這也是自主品牌Luxgen誕生的背景。

2009年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喊出「裕隆真正的戰場在中國」,預計2012年中就可賺錢,2018年達到年產能50萬部目標,超過全台灣新車年銷售量。可惜納智捷在中國市場僅於2014年銷量突破5萬部,2016年滑落至4.5萬部,2017年Luxgen全年銷售降低至1.7萬部、今年可能在1萬部出頭,雙方合資成立的東風裕隆製造及東風裕隆銷售兩家公司7年來讓裕隆汽車付出121億新台幣的代價,未來可能還要花100億新台幣,但即便兩個數字加總、代價也只是當時李書福收購Volvo的零頭,Luxgen在中國市場的挫折,與產品性能、技術儲備、定價策略及銷售通路都有關係,但這都是未來反敗為勝所需要的寶貴經驗。嚴凱泰對內定下「五一○計畫」,預計在未來五年內推出十款新車,而產品線的完整與否,將是決定未來Luxgen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Luxgen在中國市場的挫折,與產品性能、技術儲備、定價策略及銷售通路都有關係,但這都是未來反敗為勝所需要的寶貴經驗。


Luxgen亦投入電動車發展計畫,但仍需要更多資源。
 
中國汽車市場已進入下半場
 
事實上撤出中國市場的遠不止是海外合資品牌,不少中國自主品牌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發展困境:2015年青年蓮花汽車正式停產;2018年4月天津一汽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平公開宣佈,曾經的「國民車」天津夏利品牌正式「離場」,還有諸如力帆、華泰和海馬等自主品牌車型的銷量始終未達預期,因無法成為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主流而苦苦掙扎。Suzuki並非第一個在中國市場出局的汽車品牌,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出局的汽車品牌!這折射出經過了過去近20年的高速發展後,中國汽車市場已經走過其他海外國家百年的發展道路,現在可說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汽車市場。

在過去10年瘋狂擴張汽車製造產能後,許多中國車廠目前產能利用率明顯偏低、有著大量的閒置產能,這也催生了許多互聯網電動車品牌選擇與傳統車廠合作,委託傳統車廠代工生產其電動車產品,例如蔚來ES8車型由江淮車廠代工,小鵬G3車型由海馬汽車代工。被新造車選中的代工企業中,江淮、華晨、一汽、海馬等車廠都是本身銷量有限、產能卻大得驚人。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下半場,現有業者的重組與合併將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在有限的資源下,部分車廠選擇投入於平台技術的研發,力於提高未來產品規劃的彈性及產品競爭力,但優異的平台需耗資數億至數十億美元。


在過去10年瘋狂擴張汽車製造產能後,許多中國車廠目前產能利用率明顯偏低、有著大量的閒置產能,這也催生了許多互聯網電動車品牌選擇與傳統車廠合作。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